丹心一片育英才(.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雷菁坐在书桌前,修改调整课件内容。尽管与这门课程已经打了20多年交道,相关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为了保证课程质量,雷菁在每堂课前依然会根据教学需要重新备课。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雷菁扎根三尺讲台,以扎实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科研,为国家和军队培育出众多..人才,为国防科技创新之路谱写出了华美的乐章。
“三尺讲台就是我的战位”
1994年,雷菁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讲台从此成为她坚守的阵地。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是雷菁.初讲授的课程之一,这门课因为非常抽象,让不少学员望而生畏。如何让抽象的理论更接地气,成了雷菁那段时间日思夜想的问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一池水。”为了尽可能把课上好,雷菁把相关课程都听了一遍,琢磨每个教员的风格,揣摩如何融合自身特色。“如果能简化问题,就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雷菁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趣味教学法”,力求将晦涩的学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每次上课前,雷菁都一心一意备课,板书怎么书写,知识点怎么解释,她都想得一清二楚。学员们说:“听雷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从任课教员到课程负责人,从开设实验课、出版教材、开展网络教学到尝试双语教学,雷菁和教学团队辛勤付出,一直走在教改前沿。2010年,《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获评国家精品课程。
繁重的教学之余,雷菁还承担了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开设不同门类的面向5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课程,授课质量长期保持..。
“三尺讲台就是我的战位。”雷菁说,“作为军队院校的一名教师,我们就是要甘为红烛育英才,为部队人才培育尽心竭力,不负我们身上的戎装和肩扛的使命。”
“做学问就要事不避难”
教学如何服务于部队,服务于战场?这是雷菁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她多次深入部队,了解通信装备现状以及相关技术的战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科研攻关和教学活动。
2016年12月,为获取新研制的某设备性能,雷菁与课题组一道坐上运送设备的货车,辗转十几个小时来到河南一个偏远的基地。基地的试验外场在一个山包上,车辆无法通行,雷菁和课题组成员每天都要将设备肩扛手提到山上。
因为试验需要,每天的测试工作直至深夜才能结束。试验点处于山上的一个大坪位置,四围无任何遮挡,夜晚寒风凛冽,野外又没有取暖设备,课题组只能把带的所有衣服都穿上。由于试验场上厕所很不方便,因此雷菁在山上工作时都不敢多喝水。饥饿寒冷、口干舌燥,这对于当时年近50岁的雷菁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即便如此,雷菁仍然每天坚守一线。课题组成员刘伟心疼道:“雷教授,你先下山休息吧,这里有我们盯着。”雷菁却摆摆手:“做学问就要事不避难,你们能守在这里,我也不能退缩。”
蹲在..线试验、掌握..手数据,这是雷菁多年来的习惯。在雷菁的感染下,课题组圆满完成了试验及调研任务。
“为强军兴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要应对科技之变、战场之变,服务强军之需、学员之需,为强军兴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20余年来,雷菁坚持因材施教,用真心真情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备战打赢的标兵、科技创新的尖兵。
2007年,苏凯峰作为一名来自新疆边防部队的基层干部被选派到国防科技大学学习。一段时间里,他感到学习很吃力。
雷菁了解情况后,找到苏凯峰谈心:“我非常敬佩戍边的战友,你们在边关缺氧不缺精神,希望你在学习中也能发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雷菁的悉心帮助下,苏凯峰顺利完成课题,以优异成绩毕业。
一篇英语论文的写作经历令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赖恪终生难忘。刚开始,赖恪对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充满信心。论文上交后,雷菁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雷菁说:“在学术上就要精益求精,不能将有瑕疵的作品交给同行去评审,这样既对自己不负责,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论文被来回改了多次后,雷菁终于同意让他将论文投出。两个月后,论文获得了审稿人的一致肯定。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6日 05 版)
(责编:白宇、赵欣悦)
来源-人民网